
馬來西亞是一個新興工業化國家,是面向市場經濟的開放型經濟體,豐富的石油產量為其經濟啟動工業化提供支持。
在新經濟政策下,在1971年至1990年代末期間從一個原料出產國轉換為一個新興的多元工業經濟。經濟成長主要依賴製成品出口,尤其是電子製品。而大部分經濟增長來自政府的直接投資。1990年,外國在馬來西亞的投資達到高峰,共計176億令吉。
馬來西亞是東盟十國中的第三大經濟體,僅次於印尼及泰國,領先新加坡。服務業、工業及農業分別佔該國GDP的55%、36%及9%。主要行業有電子、汽車、棕櫚油加工、建築、金融、保險、房地產、批發零售業。
馬來西亞的GDP增長速度,由2014年的6%放緩至2015年的5%,當中服務業及工業分別增長5.2%及5.5%。在馬來西亞經濟中,旅遊業是一個增長強勁的領域。馬來西亞政府預期,2016年的旅遊業收益達240億美元,佔GDP約15%。
馬來西亞政府於2010年推出「經濟轉型計劃」(ETP),列出最有潛力促進整體經濟增長的12個全國重點經濟領域,包括棕櫚油種植、旅遊業、金融服務及電子產品業。经經濟轉型計劃是全面性經濟計劃,目標是在2020年前推動馬來西亞成為人均收入達15,000美元的高收入經濟體。「經濟轉型計劃」現正穩步進行,而2015年5月宣布的「第十一個五年規劃」將進一步對其提供支持。這個規劃包括多項措施,是馬來西亞於2020年限期前實現高收入目標的最後一個五年規劃。
馬來西亞在東協十國中,屬民主政治且廉能排名佳之政經相對穩定的國家,GDP呈現長期穩健成長的態勢,其人均GDP提升的目標也在馬國政府主導下持續進行,顯示投資風險較其他東協國家相對較低,市場期待的中長線投資價值已經浮現!
.